首页 > 正文

肝癌的醋酸注射治疗

我学健康网 2023-01-17 09:03

1994年Ohnishi等首先进行动物实验并发表临床应用经皮肝肿瘤内醋酸注射(PAI)治疗小肝癌的报告。酸性化学制剂包括盐酸、稀硫酸、醋酸等,均具有破坏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强大作用。

1、治疗机制

醋酸为一种有机酸,是机体内环境中主要的酸碱缓冲系统之一。食用浓度为2%~3%,作为化学消融治疗用于肝癌的浓度为25%~50%。

醋酸接触组织细胞,可迅速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变性,导致细胞裂解,细胞核破裂、溶 解,DNA变性、代谢障碍,在组织中形成一定范围的坏死区。坏死区的大小与醋酸的注射量和浓度有密切关系。坏死区附近的组织细胞出现可逆性的细胞肿胀,界 限清晰,随后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7天左右周围可形成一层纤维包膜,出现以注射为中心的凝固坏死的椭圆形球体。

醋酸的渗透性强,可溶解组织间I型胶原、Ⅲ型胶原和基底膜V型胶原,促进分子间化学键断裂。

2、组织病理改变

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了无水酒精和醋酸消融实验动物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从组织病理学上看,醋酸的消融效果比酒精对肿瘤细胞的破坏更彻底,还可穿透肿瘤的假性包膜。

酒精消融光镜下可见大片状出血性细胞坏死,散在HCC细胞团;中心完全坏死,周边部分坏死, 与正常组织之间有薄层纤维组织。醋酸消融的光镜下可见大片纤维组织,未见癌细胞;瘤中心、边缘及包膜均见坏死灶,坏死与正常组织之间有白细胞聚集,纤维包 膜被破坏;细胞轮廓不清,细胞核浓缩、消失,瘤细胞、间质细胞变性坏死。

酒精消融电镜见细胞膜破裂,各种细胞器破坏,核膜破裂,染色质固缩外溢。醋酸消融电镜所见为 瘤细胞变性、坏死、凋亡,以坏死为主;变性表现为细胞肿胀、核膜尚完整、染色体边缘聚集、内质网扩张;坏死细胞肿胀、呈溶解状态;细胞质膜断裂、细胞器消 失;凋亡为细胞体积缩小、核浓染、细胞器缩小,成嗜酸小体。

3、治疗方法

在治疗前的准备方面,在B超引导下或CT定位的穿刺方法与酒精消融一致,但醋酸的用量比酒精少。15%的醋酸浓度即与酒精作用相似,但作用效果与浓度升高相关,浓度50%是一个节点,其与75%~100%浓度带来的效果无明显的差别,所以浓度以25%~50%为宜。

一般情况,肿瘤直径1~3cm者,注射1~2 mL;肿瘤直径2~3 cm者,注射2~5 mL。2周注射1次,对直径1~2cm的肿瘤可重复注射1~2次;对直径2~3cm的肿瘤,重复3~4次。

使用醋酸瘤体内注射时应注意:①在B超引导下进行,边注射边注意图像是否显示已浸润到肿瘤的边缘;②在注射完毕后,应边退针边注入明胶海绵生理盐水溶液,堵塞针道,防止醋酸外漏刺激腹膜;③在浓度和剂量选择上应该慎重,防止肝肾功能衰竭。

4、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与酒精瘤体内注射一样。局部疼痛、发热、一过性肝损伤较轻微,多可自行缓 解。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如用药量过大、穿刺部位不合适,可能引起肝脏穿孔、邻近脏器损伤、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对肝被膜下、邻近 重要血管脏器的肿瘤,进行醋酸消融时,要特别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