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我学健康网 2024-10-29 09:4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结构和功能改变

幽门括约肌是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环形肌肉,正常情况下它能够控制胃内容物的排空速度,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反流回胃。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其收缩功能减弱或松弛时间延长,胆汁就容易从十二指肠反流至胃内。

例如,一些因素如胃部手术、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损伤幽门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胃大部切除术会破坏幽门的正常解剖结构,使得幽门括约肌失去完整性,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神经调节异常

幽门括约肌的活动受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对于维持幽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当这种神经调节出现异常时,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过度,抑制了幽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胆汁反流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二、胃肠动力异常

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延迟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胃排空的过程依赖于胃的蠕动和幽门括约肌的协调运动。如果胃蠕动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胃内压力相对升高,就会促使胆汁反流。

多种因素可导致胃排空延迟,例如,老年人胃肠动力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胃排空延迟;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也会使胃排空时间延长,进而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性。

十二指肠-胃协调运动失调

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和胃的运动是协调的,以保证食物顺利通过胃肠道。当这种协调运动失调时,十二指肠的逆蠕动增加或者十二指肠内压力过高,胆汁就容易反流至胃内。

例如,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可能会影响十二指肠-胃的协调运动。胆囊收缩素(CCK)等胃肠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刺激胆囊收缩,同时也可能影响十二指肠和胃的运动,导致胆汁反流。

三、胆汁分泌和成分异常

胆汁分泌过多

高脂肪饮食是导致胆汁分泌过多的常见原因之一。当摄入大量脂肪时,肠道中的脂肪会刺激胆囊收缩素释放,促使胆囊收缩,胆汁大量分泌。如果胆汁分泌量超过了十二指肠的正常容纳和排泄能力,就容易反流至胃内。

另外,一些胆道系统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也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炎症刺激或结石梗阻会使胆汁的分泌和排泄紊乱,增加胆汁反流的几率。

胆汁成分改变

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包括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等。当胆汁成分发生改变时,其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可能会增强。例如,胆盐浓度过高时,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酸更容易侵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四、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受损

胃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它能够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同时也对胆汁有一定的抵御作用。当这层屏障受损时,胆汁中的有害物质更容易接触和损伤胃黏膜。

一些因素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酒精等都可能破坏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产生尿素酶等物质,分解尿素产生氨,氨会破坏黏液层的稳定性,使得胃黏膜更容易受到胆汁反流的损害。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