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并发血管损伤怎么回事

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粉碎性或移位明显的骨折)可能并发血管损伤,主要与局部解剖结构、骨折类型及治疗方式相关。以下从解剖基础、损伤机制、常见表现、诊断与处理等方面详细解析:

一、解剖基础:血管与肱骨近端的毗邻关系

肱骨近端(即肱骨上端)周围有重要血管走行,其中最易受损伤的是:

腋动脉

位置:位于腋窝深部,沿肱骨内侧下行,是锁骨下动脉的延续,负责上肢血液供应。

毗邻:与肱骨近端(尤其是外科颈部位)距离较近,骨折端移位时可能直接压迫或刺破血管。

肱动脉

位置:腋动脉下行至肱骨中段移行为肱动脉,走行于肱骨内侧的血管神经束内。

风险:当骨折累及肱骨上段或合并严重移位时,可能间接损伤肱动脉。

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

位置:腋动脉的分支,环绕肱骨近端,负责肱骨头血供。

影响:损伤可能导致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尤其是老年人或骨折移位明显者)。

二、血管损伤的常见机制

骨折端直接损伤

尖锐骨折端刺破血管:如粉碎性骨折、斜形骨折或骨折端移位时,骨折断端像“刀刃”一样刺破腋动脉或肱动脉,引起急性出血。

骨折端压迫血管:骨折移位后,血管被卡在骨折端之间或被周围血肿压迫,导致血流受阻(动脉狭窄或静脉回流障碍)。

暴力牵拉损伤

高能量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中,上肢受到剧烈牵拉,可能导致血管过度伸展、撕裂或内膜损伤(如夹层形成)。

医源性损伤

手术切开复位或内固定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误伤血管(尤其是血管与骨折端粘连时)。

三、血管损伤的典型表现

急性出血症状

局部血肿:伤后腋窝或上臂迅速肿胀、瘀斑,皮下可触及波动性包块(提示血管破裂出血)。

休克表现:若腋动脉等大血管破裂,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症状。

肢体缺血表现

疼痛与麻木:血管阻塞导致肢体缺血,表现为上肢剧烈疼痛、感觉减退或麻木(神经对缺血敏感)。

苍白与皮温降低:患侧手部皮肤苍白、发凉,桡动脉或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需与健侧对比)。

运动障碍:严重缺血可导致肌肉无力、手指活动受限,甚至出现“5P征”(疼痛、苍白、无脉、麻痹、感觉异常)。

慢性并发症

假性动脉瘤:血管壁损伤后,血液外渗形成搏动性包块,周围由纤维组织包裹。

动静脉瘘:动脉与静脉同时损伤后,两者异常沟通,可闻及血管杂音。

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旋肱前/后动脉损伤导致肱骨头血供中断,晚期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触诊桡动脉、尺动脉搏动,对比双侧差异;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感觉运动功能。

检查腋窝及上臂是否有压痛、血肿或异常搏动。

影像学检查

X线:明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间接判断血管损伤风险(如骨折端明显移位、粉碎性骨折)。

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血管是否破裂、狭窄、栓塞或动脉瘤形成。

适用于怀疑血管损伤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

超声多普勒:快速筛查血管通畅性,评估血流速度及是否存在血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提示失血程度(血红蛋白下降);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栓风险。

五、处理原则

(一)急救与紧急处理

控制出血

若为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破裂,立即压迫止血(压迫腋动脉或肱动脉近心端),避免盲目填塞止血导致血管进一步损伤。

尽早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稳定骨折

临时固定患肢(避免骨折端移动加重血管损伤),若肢体缺血严重,可尝试轻柔牵引复位骨折(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二)血管损伤的专科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损伤)

指征:血管痉挛、轻微内膜损伤无血栓形成,或肢体血运基本正常。

措施:

卧床休息,患肢制动;

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缓解痉挛,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

密切监测肢体血运(每1-2小时观察皮温、颜色、脉搏)。

手术治疗(多数需手术干预)

指征:血管破裂、断裂、栓塞、假性动脉瘤或肢体缺血症状明显。

手术方式:

血管修补术:适用于血管部分撕裂,修剪损伤边缘后缝合(如腋动脉修补)。

血管吻合术:血管完全断裂时,端端吻合恢复血流(需无张力吻合,避免血管扭曲)。

血管移植术:血管缺损较大时,取自体静脉(如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

骨折固定与血管探查联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如钢板、髓内钉)的同时,修复损伤血管(优先处理血管,避免肢体缺血时间过长)。

(三)术后管理与康复

监测与抗凝

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定期复查血管超声或CTA;

应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直至血管愈合稳定。

功能锻炼

骨折愈合后(通常术后6-8周),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肩关节、肘关节活动训练,避免关节僵硬。

注意避免过度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物移位或血管再次损伤。

六、预后与并发症

预后:血管损伤若及时处理,多数患者可恢复肢体血运;但若延误治疗(如缺血超过6-8小时),可能导致肌肉坏死、肢体功能障碍,甚至需截肢。

常见并发症:血管再狭窄、血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肱骨头坏死等,需长期随访观察。

总结

肱骨近端骨折并发血管损伤是骨科急症,需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关键要点:

对高能量损伤、粉碎性骨折或合并休克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血管损伤;

早期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明确诊断,优先处理血管损伤以挽救肢体;

手术治疗需兼顾骨折固定与血管修复,术后注重抗凝和功能康复。

如有相关损伤,建议尽早就医,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