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压缩骨折是指骨骼因垂直方向的暴力(如高处坠落、车祸撞击等)导致骨小梁压缩、骨骼变形的骨折类型,最常见于脊柱(胸腰椎)和跟骨。治疗方案需根据骨折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综合制定,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脊柱垂直压缩骨折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轻度压缩骨折(压缩程度<1/3),无神经损伤、椎体稳定性良好。
老年患者(尤其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
治疗措施:
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硬板床)1-2周,减少椎体进一步压缩风险。
翻身时采用“轴位翻身法”(保持脊柱直线,避免扭转),可使用翻身枕辅助。
药物治疗:
止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缓解疼痛;严重者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
抗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长期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维生素D,联合抗骨松药物(如唑来膦酸、阿仑膦酸钠)。
支具固定:
卧床2周后,可佩戴胸腰骶支具(TLSO支具)下地活动,支具需佩戴6-8周,直至骨折愈合。
康复训练:
卧床期间进行四肢主动活动(如直腿抬高、踝泵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4-6周后逐步增加腰背肌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法),增强脊柱稳定性。
(二)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压缩程度≥1/3,椎体后壁破裂或脊柱稳定性受损。
合并神经压迫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障碍)。
疼痛剧烈,非手术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
椎体成形术(PVP/PKP):
适用人群: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无明显移位者。
操作:通过穿刺向压缩椎体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恢复椎体高度并止痛。
优点:创伤小(切口仅3-5mm)、术后24小时可下地、止痛效果显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人群:年轻患者、骨折伴脱位或神经压迫者。
操作:切开暴露骨折部位,通过椎弓根螺钉、钛棒等内固定器械复位椎体,必要时植骨融合。
术后管理:需卧床2-4周,佩戴支具3个月,逐步康复训练。
减压手术:
若骨折碎片压迫脊髓或神经根,需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术,解除神经压迫。
二、跟骨垂直压缩骨折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关节面平整、跟骨宽度无明显增加)。
治疗措施:
制动休息: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冰敷48小时减轻肿胀。
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避免负重。
药物与康复:
早期使用消肿药物(如迈之灵)、止痛药;
固定期间进行踝关节屈伸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负重练习(从双拐部分负重开始,8-12周后逐渐过渡至单拐/脱拐)。
(二)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关节面塌陷>2mm、跟骨宽度明显增宽、跟骨高度丢失>15%。
骨折累及距下关节或合并脱位。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通过外侧“L”形切口暴露骨折端,复位关节面后用钢板、螺钉固定,恢复跟骨解剖结构。
术后需抬高患肢2周,6周内避免负重,3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行走。
关节融合术:
适用于陈旧性骨折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疼痛严重者,通过融合距下关节缓解症状。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要点
1.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
优先选择微创手术(如椎体成形术),减少卧床并发症(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
术后需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降低再骨折风险。
2.儿童及青少年骨折
骨骺未闭合者需避免损伤骨骺,尽量采用保守治疗或微创复位,必要时手术需避开骨骺线。
3.合并基础疾病者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先控制基础病,评估手术耐受性,术中术后加强监测。
四、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康复
(一)常见并发症
脊柱骨折:感染、内固定松动、相邻椎体再骨折(尤其骨质疏松患者)。
跟骨骨折:切口愈合不良、创伤性关节炎、跟腱挛缩。
(二)康复注意事项
脊柱骨折术后:
避免弯腰、负重(如提重物、抱小孩)3个月,防止内固定失败。
定期复查X线或CT,评估骨折愈合及内固定位置。
跟骨骨折术后:
早期进行踝关节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完全负重前需通过X线确认骨折愈合,避免过早负重导致畸形愈合。
五、何时需紧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脊柱骨折后突发下肢无力、麻木加重或大小便失禁(提示神经压迫加重)。
跟骨骨折处皮肤破溃、流脓(可能合并感染)。
术后持续高热、伤口红肿渗液(提示感染可能)。
总结:治疗原则与预后
关键原则:早期明确诊断(需结合X线、CT/MRI评估骨折细节),根据稳定性和功能需求选择治疗方案。
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恢复功能,严重骨折或延误治疗可能遗留慢性疼痛、关节僵硬等后遗症。
预防重点:老年人需积极防治骨质疏松,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需做好安全防护,避免高处坠落。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由骨科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和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自行处理导致病情加重。
- 上一篇:老是干咳治不好怎么办 下一篇:总胆汁酸偏高应该如何调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