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需根据类型(非侵袭性、侵袭性)和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以下是常见治疗方式:
一、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占多数,如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1.手术治疗(核心手段)
适应症:真菌球形成、鼻窦内大量真菌团块阻塞、伴鼻窦结构破坏或症状明显(如鼻塞、头痛、血涕)。
手术方式:
鼻内镜手术:通过鼻腔微创入路,清除鼻窦内真菌病灶、坏死组织及病变黏膜,保留正常黏膜,恢复鼻窦通气引流。
常见手术部位:上颌窦、筛窦、蝶窦(根据病变位置选择)。
效果:多数患者术后症状显著改善,复发率较低(需定期复查)。
2.药物辅助治疗
抗真菌药物:
非侵袭性者通常无需全身用抗真菌药,但对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可短期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以抑制真菌繁殖、减轻变态反应。
局部用药:术后用含抗真菌药物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如两性霉素B溶液),减少残留真菌。
对症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窦黏膜炎症和水肿。
黏液溶解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
二、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病情凶险,需紧急处理)
1.全身抗真菌治疗
一线药物:
两性霉素B:对多数真菌有效,但需静脉给药,需监测肝肾功能(副作用较大)。
伏立康唑:口服或静脉用,抗真菌谱广,副作用相对较少,常用于侵袭性曲霉感染。
疗程:需长期用药(数月至半年),直至症状消失、影像学显示病灶吸收。
2.手术清创
紧急手术:尽快通过鼻内镜或开放手术清除鼻窦及周围受侵犯的坏死组织(如鼻腔、眼眶、颅底病灶),避免感染扩散。
重复清创:病情严重者可能需多次手术,清除持续进展的感染组织。
3.控制基础疾病与免疫支持
纠正免疫缺陷: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
长期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需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停用。
免疫增强治疗:
补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丙种球蛋白等,提升免疫力。
4.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补充高蛋白、维生素,改善全身状态。
对症处理:控制发热、止痛,治疗并发症(如视力障碍、颅内高压)。
三、特殊类型治疗要点
1.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除手术清除黏液栓和真菌抗原外,需长期抗过敏治疗: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免疫治疗(如脱敏治疗)减少复发。
2.真菌球(非侵袭性)
单纯手术清除病灶即可,术后通常无需抗真菌药物,预后良好。
四、治疗注意事项
避免误诊:
霉菌性鼻窦炎易被误诊为细菌性鼻窦炎,若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需尽早行真菌相关检查(如鼻窦分泌物培养、组织病理检查)。
术后随访:
非侵袭性者术后需定期复查鼻内镜,清理鼻腔结痂,观察有无复发;
侵袭性者需长期随访影像学(鼻窦CT)和真菌学指标。
预防复发:
保持鼻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改善生活环境,避免潮湿、霉变(如使用除湿机、定期清理空调滤网)。
总结
非侵袭性:以手术为主,药物为辅,预后较好;
侵袭性:需“药物+手术+免疫调节”多学科联合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和紧急干预。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耳鼻喉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 上一篇:脂肪肝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霉菌性鼻窦炎会带来哪些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