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治疗是通过药物刺激卵巢排卵,常用于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或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虽然多数情况下安全有效,但可能引发以下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和防范:
一、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使用促性腺激素(如FSH、HMG)的患者,与卵巢对药物过度反应有关。
发生机制
药物刺激导致卵巢多个卵泡同时发育,分泌大量雌激素,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积聚在腹腔、胸腔或组织间隙,严重时可影响全身器官功能。
临床表现
轻度: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卵巢增大(直径<5cm),B超可见少量腹腔积液。
中度:腹胀加重,体重增加(24小时内增加>1kg),尿量减少,卵巢直径5-12cm,腹腔积液增多。
重度:严重腹痛、呼吸困难(胸腔积液所致)、少尿或无尿、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死亡。
高危因素
年轻(<35岁)、低体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
使用高剂量促排卵药物或合并HCG扳机(诱导排卵)。
防治措施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年龄、卵巢储备调整药物剂量;
动态监测:定期超声监测卵泡数量和大小,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
警惕信号:出现腹胀加重、尿量减少时及时就医;
治疗原则:轻度可观察,中重度需住院治疗,包括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穿刺引流胸腹水、预防血栓,必要时终止妊娠。
二、多胎妊娠
促排卵可能导致多个卵泡同时成熟并排卵,增加多胎妊娠风险(双胎率约20%,三胎及以上约5%)。
风险与危害
母婴并发症:孕妇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贫血、产后出血;胎儿面临早产、低体重、先天畸形(如神经系统发育异常)风险。
治疗选择:若发生三胎及以上妊娠,建议行减胎术以降低风险。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促排卵药物剂量,避免过度刺激;
监测卵泡数量,当优势卵泡>3个时,建议放弃本周期或调整同房/人工授精计划。
三、卵巢扭转
促排卵后卵巢因多个卵泡发育而增大、重量增加,活动时(如突然改变体位、剧烈运动)可能发生扭转,导致卵巢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
突发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
妇科检查或超声可见增大的卵巢,血流信号减少。
处理
一旦确诊需紧急手术,复位卵巢或切除坏死组织。
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促排卵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或局部反应:
1.全身反应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血管舒缩症状:潮热、出汗(类似更年期表现);
过敏反应:罕见,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需立即停药并抢救。
2.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常见于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如FSH、HCG)。
五、其他潜在风险
子宫内膜异常:
促排卵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过高,引发子宫内膜增生或息肉,影响胚胎着床,增加异常子宫出血风险。
远期风险争议:
长期使用促排卵药物是否增加卵巢癌、乳腺癌风险尚无定论,但需警惕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者)的定期筛查。
如何降低促排卵并发症风险?
严格把握适应证:仅用于有明确指征的患者(如排卵障碍、辅助生殖),避免滥用。
个体化方案:由生殖专科医生根据卵巢功能、激素水平制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全程监测:
超声监测:定期观察卵泡发育数量、大小及卵巢体积;
激素检测:动态检测雌激素、孕酮水平,评估卵巢反应。
及时干预:出现腹胀、腹痛、尿量减少等症状时,立即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提示:促排卵治疗需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由专业团队全程管理,以最大程度保障安全。患者需密切配合随访,切勿自行用药或调整剂量。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