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俗称“耳屎”)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具有保护外耳道、黏附灰尘和异物等作用。当耵聍堆积过多、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时,称为耵聍栓塞,可能引起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以下是耵聍栓塞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避免自行掏耳
勿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不当掏耳可能将耵聍推向深处,加重栓塞,甚至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引发感染、出血或听力损伤。
勿用水冲洗:若耵聍质地较硬,直接冲洗可能导致其膨胀,加重堵塞感,还可能因水分残留引发外耳道炎。
二、及时就医处理
专业操作更安全:出现耵聍栓塞时,应尽早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根据耵聍的质地和栓塞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如:
软化后冲洗:对于较硬的耵聍,医生可能先使用滴耳液(如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再用温生理盐水冲洗排出。
器械取出:对于质地较软或较小的耵聍,医生会用耵聍钩、镊子等工具小心取出。
避免拖延:若长期不处理,可能因耵聍压迫外耳道或鼓膜,导致持续性耳鸣、眩晕,甚至诱发感染。
三、注意耳部卫生与保护
日常清洁适度:正常情况下,耵聍可通过咀嚼、说话等动作自行排出,无需频繁清洁。若需清洁,可用干净的毛巾或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入口,切勿深入。
防止异物进入:避免灰尘、头发等异物进入耳道,游泳或洗澡时可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引发感染。
控制基础疾病:若因外耳道炎、湿疹等疾病导致耵聍分泌增多或排出异常,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耵聍栓塞的复发风险。
四、术后护理要点
保持耳部干燥:若采用冲洗法取出耵聍,术后1~2天内应避免耳朵进水,以防感染。
观察症状变化:取出耵聍后,若仍有耳痛、流脓、听力未恢复等情况,需及时复诊,排除外耳道损伤或感染。
避免频繁掏耳:术后短期内避免再次掏耳,让外耳道皮肤充分修复,降低耵聍再次堆积的概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与老人:儿童因配合度低,掏耳时易损伤耳道,家长需格外注意;老人若存在耳道狭窄、肌肉松弛等问题,耵聍排出能力下降,需定期检查。
长期佩戴耳机者:耳机可能阻碍耵聍排出,建议减少佩戴时间,选择舒适、透气的耳机类型,并定期清洁耳机耳塞。
六、警惕相关症状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掏耳后突发耳痛、出血或听力骤降;
耳朵持续闷胀感、耳鸣且伴有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
怀疑有异物与耵聍混合栓塞(如小昆虫进入耳道)。
总之,耵聍栓塞的关键在于“预防为主,科学处理”。避免自行干预,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并注意日常耳部护理,可有效减少其带来的不适与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