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的发生与个体生理特征、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患病,需特别关注耳部护理:
一、儿童
生理特点:儿童耳道狭窄且皮肤娇嫩,耵聍排出能力较弱,若耵聍分泌稍多便易堆积。
行为因素:儿童好奇心强,可能将异物(如玩具零件、豆类等)塞入耳道,与耵聍混合后形成栓塞;家长不当掏耳(如用棉签深入清洁)也可能将耵聍推向深处。
配合度问题:儿童难以配合医生检查或清理,若未及时发现耵聍堆积,易发展为栓塞。
二、老年人
生理退化:随着年龄增长,耳道皮肤萎缩、弹性下降,耵聍腺分泌功能异常,耵聍易变得干燥、坚硬,难以自行排出。
肌肉松弛:面部肌肉(如咀嚼肌)松弛,咀嚼、吞咽等动作对耵聍的推送作用减弱,导致耵聍滞留耳道。
基础疾病影响:部分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可能因代谢异常或用药(如利尿剂)影响耳道环境,增加栓塞风险。
三、长期佩戴耳机或耳塞者
物理阻塞:入耳式耳机、助听器、耳塞等长期堵塞耳道,阻碍耵聍自然排出,使其逐渐堆积成团。
刺激分泌:耳机摩擦耳道皮肤可能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尤其是材质粗糙或清洁不足的耳机,还可能引发耳道炎症,进一步促使耵聍凝结。
四、外耳道疾病患者
炎症或感染:外耳道炎、湿疹等疾病会导致耳道皮肤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与耵聍混合后易形成黏稠块状物,堵塞耳道。
结构异常:先天性耳道狭窄、耳道畸形或外伤后瘢痕增生者,因耳道空间狭小或通道受阻,耵聍排出困难。
五、过敏体质者
过敏反应影响: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患者可能因频繁打喷嚏、鼻塞,导致耳道内压力变化,影响耵聍正常排出;过敏引发的耳道瘙痒还可能促使患者反复掏耳,加重耵聍堆积。
六、从事特殊职业或环境暴露者
粉尘或化工环境:长期在煤矿、建筑工地、化工车间等环境中工作者,粉尘、化学颗粒易进入耳道,与耵聍黏连形成硬块。
水下作业者:游泳运动员、潜水员等因频繁接触水,耳道易进水潮湿,导致耵聍膨胀、不易排出,还可能引发感染加速耵聍凝结。
七、卫生习惯不良者
过度清洁或不清洁:
频繁掏耳破坏耳道自净功能,刺激耵聍分泌增加;
长期不清洁外耳道,耵聍持续堆积,尤其是油性耵聍(“油耳”)者,因耵聍质地黏稠更易成团。
使用不当工具:用棉签、指甲等掏耳时,可能将耵聍推向深处,或划伤耳道诱发炎症。
八、接受耳部手术或治疗者
术后恢复影响:耳部手术(如鼓膜修补术、耳道成形术)后,局部可能出现水肿、渗出物,与耵聍混合后增加栓塞风险;术后护理不当(如进水、感染)也会加重耵聍堆积。
九、先天性耵聍分泌异常者
部分人因遗传因素,耵聍腺分泌旺盛或耵聍质地异常(如先天性干性耵聍易结块),即使注意清洁,仍比常人更易发生栓塞。
建议:高风险人群如何预防?
定期检查:儿童、老人及长期戴耳机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耳部检查,及时发现耵聍堆积并由医生清理。
避免自行处理:尤其儿童和耳道敏感者,切勿用工具掏耳,若有异物或不适立即就医。
环境防护:粉尘环境中佩戴防护耳罩,游泳后及时擦干外耳道,避免污水滞留。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外耳道炎、过敏等疾病,减少耵聍异常分泌的诱因。
通过针对性防护,可显著降低高风险人群的耵聍栓塞发生率,避免因栓塞引发听力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