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病变,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治疗方法需根据息肉大小、数量、症状严重程度及病因综合选择,以下是主要治疗方式:
一、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小息肉或症状较轻者)
1.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
作用: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缩小息肉体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常用药物: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
使用要点:需规律用药(通常连续使用2-4周以上),喷药时注意姿势正确,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
2.口服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
适用情况:较大息肉导致严重鼻塞或嗅觉丧失,或需为手术创造条件时。
药物:泼尼松、甲泼尼龙等(需严格遵医嘱,避免长期使用,警惕激素副作用)。
注意:仅适用于短期突击治疗(一般不超过7天),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谨慎。
3.抗组胺药
作用:缓解合并过敏性鼻炎的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4.黏液溶解促排剂
作用:稀化鼻腔分泌物,促进纤毛功能恢复,改善鼻塞和引流。
药物: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欧龙马口服滴剂等。
5.生理盐水或海水鼻腔冲洗
作用:清除鼻腔分泌物、过敏原及炎症介质,减轻鼻黏膜水肿。
方法:每日1-2次,可配合洗鼻器或喷雾使用。
二、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息肉较大的情况)
1.鼻内镜手术(首选术式)
原理:通过鼻内镜直视下切除息肉组织,开放鼻窦窦口,改善鼻窦通气引流,同时保留正常黏膜。
适用情况:
药物治疗无效的中、重度鼻息肉;
息肉体积大,导致鼻塞、嗅觉丧失或反复鼻窦炎;
合并鼻窦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泡性鼻甲)。
手术优势:创伤小、视野清晰、恢复快,可同时处理鼻窦病变。
术后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需定期清理鼻腔结痂、残留息肉组织,预防粘连和复发(通常术后1-3个月每月复查1次);
药物辅助:术后需继续使用鼻用激素喷雾(3-6个月),必要时配合口服抗生素或黏液促排剂;
鼻腔护理:避免用力擤鼻、挖鼻,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避免诱因:戒烟、远离粉尘及有害气体,控制过敏性鼻炎。
2.传统手术(较少使用)
如鼻息肉摘除术:适用于无鼻窦病变的单发息肉,但因无法处理鼻窦内病变,复发率较高,目前多被鼻内镜手术替代。
三、病因治疗与预防复发
1.控制基础疾病
过敏性鼻炎:规范使用抗过敏药物(如鼻用激素+抗组胺药),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
慢性鼻窦炎:积极治疗鼻窦炎症,减少分泌物刺激鼻黏膜;
阿司匹林不耐受三联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减少息肉复发风险。
2.免疫治疗(针对合并严重过敏者)
适用情况:息肉与过敏性鼻炎密切相关,且药物治疗效果差。
方法: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步提高机体耐受性。
3.生物制剂治疗(新型疗法)
适用情况:难治性鼻息肉(如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哮喘),药物和手术效果不佳时。
药物:如抗IL-5抗体(美泊利珠单抗)、抗IL-4/IL-13抗体(度普利尤单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注意事项
避免自行处理:鼻息肉不可自行用药物腐蚀或钳夹,可能导致出血、感染或鼻腔结构损伤。
警惕恶变可能:极少数鼻息肉可能恶变(如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若术后息肉快速复发、出血或伴有面部麻木等症状,需及时复查病理。
长期管理:鼻息肉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合并鼻窦炎或过敏者),需长期随访和规范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总结
鼻息肉治疗遵循“阶梯化”原则:早期小息肉优先药物治疗,药物无效或息肉较大时选择鼻内镜手术,同时需针对病因(如过敏、感染)进行长期管理。建议至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CT等检查明确病情后,制定个体化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