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鼻息肉?

我学健康网 2025-06-09 06:54

鼻息肉的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下六类人群更需警惕患病风险:

一、过敏性鼻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或长期未控制者)

过敏性鼻炎患者因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反复刺激鼻黏膜,可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释放,最终促使鼻黏膜水肿形成息肉。临床数据显示,约60%~80%的鼻息肉患者合并过敏性鼻炎,其中尘螨过敏者息肉发生率是其他过敏原患者的2~3倍。若出现常年性鼻塞、清水样涕、鼻痒症状持续超过12周/年,或合并眼痒、红肿等结膜炎表现,需高度警惕。

二、慢性鼻窦炎(CRS)患者

慢性鼻窦炎与鼻息肉关系密切,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型CRS,约占鼻息肉患者的70%以上,其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常>10%,炎症持续激活Th2免疫通路,易导致息肉复发且体积较大。此外,真菌性鼻窦炎(如曲霉菌感染)产生的毒素也可能刺激黏膜息肉样变,常见于免疫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鼻窦炎病史超过5年、未规范治疗(如滥用减充血剂)导致窦口阻塞的患者,息肉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三、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ERD)患者

AERD患者典型表现为“鼻息肉+哮喘+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过敏”三联征,约占鼻息肉患者的10%~15%。此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后,会抑制环氧化酶-1(COX-1),导致花生四烯酸向5-脂氧合酶途径转化,生成大量白三烯,诱发支气管痉挛和鼻黏膜水肿。若哮喘患者服用布洛芬后出现鼻塞加重、喷嚏频发,需警惕AERD可能。

四、囊性纤维化(CF)患者

囊性纤维化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CFTR基因缺陷导致呼吸道黏液黏稠、清除障碍,90%以上成年CF患者会合并鼻息肉。这类患者自幼常出现反复肺部感染、胰腺功能不全、汗液氯化钠浓度升高等表现,鼻息肉多为双侧多发,质地韧且血供丰富。

五、免疫功能异常人群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患者,因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慢性鼻黏膜感染和息肉样增生。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器官移植受者、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因免疫抑制导致菌群失调,真菌(如曲霉)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可能诱发息肉。

HIV感染者:晚期CD4+细胞计数<200/μL时,鼻黏膜易受EB病毒、巨细胞病毒侵袭,可能出现息肉样改变并伴出血倾向。

六、职业暴露与环境敏感者

特定职业从业者:木工、纺织工等长期吸入木尘、棉尘等有机颗粒的人群,鼻黏膜受慢性炎症刺激,息肉风险增加2~4倍;化工、装修人员接触甲醛、苯、二氧化硫等化学气体,可能损伤鼻黏膜纤毛上皮,导致黏液潴留和息肉形成。

高污染地区居民:PM2.5>150μg/m³的地区,鼻息肉患病率比清洁地区高30%,细颗粒物携带的有害物质可引发鼻黏膜氧化应激和DNA损伤。

高危人群筛查与预防建议

筛查手段:

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CT、鼻内镜检查。

AERD高危人群:阿司匹林激发试验(需住院监护)。

职业暴露者:年度鼻内镜检查+肺功能监测。

家族息肉病史者:遗传咨询+子代基因检测。

预防重点:

过敏性鼻炎患者:积极脱敏治疗,长期使用鼻用激素,避免接触过敏原。

慢性鼻窦炎患者:规范使用抗生素+黏液溶解剂,必要时手术开放鼻窦。

AERD患者:终身禁用NSAIDs,严格控制哮喘(目标为ACT评分≥20分)。

职业暴露者:佩戴防颗粒物口罩(如3M8210),作业后冲洗鼻腔。

家族病史者:儿童期定期耳鼻喉科体检,出现鼻塞、打鼾及时干预。

特别提醒:若出现双侧进行性鼻塞、嗅觉丧失、面部胀痛等症状,尤其是上述高危人群,需尽早至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和鼻窦CT明确诊断,避免罕见但需警惕的息肉恶变(中老年患者更需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