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功能不足(LutealPhaseDefect,LPD)是指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能引起月经异常、不孕或早期流产。以下是常见的检查方法,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
一、基础体温(BBT)监测
原理:
排卵后黄体分泌孕激素使体温升高(一般升高0.3~0.5℃),形成双相体温。若黄体功能不足,体温上升幅度小、持续时间短(<11天)或上升缓慢。
操作方法:
每日清晨静息状态下测量体温,记录并绘制曲线图。
判断标准:
高温相(黄体期)<11天;
体温上升幅度<0.3℃;
体温波动大,无明显双相型。
局限性:受睡眠质量、药物(如退烧药)、情绪等影响,准确性较低,需连续监测2~3个周期。
二、性激素检测
(一)孕激素(P)测定
检测时间:
排卵后第7天(即月经周期第21天左右,若周期不规律,可在基础体温升高后6~7天采血)。
判断标准:
血清孕酮水平<10ng/ml(或31.8nmol/L)提示黄体功能不足;
若多次检测均低于正常范围,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
(二)其他激素辅助检测
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
用于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和排卵情况。若FSH升高(>10IU/L)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间接影响黄体发育。
泌乳素(PRL):
高泌乳素血症可能抑制排卵和黄体功能,需同时检测。
三、子宫内膜活检
原理:
通过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的分泌期发育是否与月经周期同步。黄体功能不足时,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良、间质水肿不明显,落后于正常生理周期2天以上。
操作时间:
月经来潮前1~2天或月经来潮6小时内(需提前排除妊娠)。
注意事项:
属于有创检查,可能引起感染或出血,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更多被无创检查替代。
四、超声监测排卵及黄体血流
(一)卵泡监测
通过阴道超声观察卵泡发育、排卵时间及黄体形成过程:
排卵后卵泡塌陷、形成黄体囊肿,若黄体囊肿体积小(直径<15mm)或血流信号不足,可能提示功能不良。
连续监测:从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观察卵泡成熟(直径18~22mm)、排卵(卵泡消失或缩小+盆腔积液)及黄体发育。
(二)黄体血流评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体周围血流阻力指数(RI):
黄体功能正常者RI较低(血流丰富),若RI升高可能提示黄体血供不足。
五、排卵试纸联合检测
辅助判断排卵时间:
用排卵试纸监测LH峰值,确定排卵日(LH峰值后1~2天排卵),结合基础体温和孕激素检测,判断黄体期长短及激素水平是否匹配。
六、其他检查
(一)孕早期HCG监测
若孕早期HCG翻倍不良、孕酮水平持续偏低(<15ng/ml),需警惕黄体功能不足导致的胚胎着床失败或流产。
需与胚胎染色体异常等其他原因鉴别。
(二)宫腔镜检查(必要时)
排除子宫内膜息肉、粘连等结构性病变,这些问题可能影响黄体期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的反应。
诊断注意事项
需排除其他疾病:
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减)、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均可能影响黄体功能,需同步检查。
避免单次检查误诊:
偶尔一次孕激素偏低或体温异常不能确诊,需连续2~3个周期复查。
结合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缩短(<21天)、经前淋漓出血、不孕或早期流产,需与检查结果相互印证。
总结:检查流程建议
初步筛查:基础体温监测+排卵试纸,连续记录2~3个周期,评估排卵和黄体期长短。
实验室确诊:在预计黄体中期(排卵后7天)检测血清孕酮,若<10ng/ml且重复异常,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
病因排查:检测FSH、LH、E2、PRL、甲状腺功能(TSH、FT4),必要时超声或宫腔镜排除结构异常。
特殊情况:备孕或反复流产者,需在孕早期监测HCG和孕酮,及时干预。
若怀疑黄体功能不足,建议在妇科或生殖医学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化检查,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