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我学健康网 > 儿科 > 小儿五官科 >

3岁不到的孩子蛀牙了怎么办?

我学健康网 2021-11-24 08:42

据2018年发布的全国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3岁儿童的患龋率为50.8%,而治疗率只有1.5%。很多地区的口腔医院或诊所都不接诊3岁以下的宝宝,甚至不肯给3岁以下的宝宝涂氟。

“补or不补?”难倒一大片家长。

“补了又蛀!”又难倒一大片家长。

01

蛀牙到底补不补呢?

蛀牙越来越深,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孩子咀嚼和消化,对口腔及全身健康都是个威胁。

另外,牙不好还可能影响自信心的建立。一位家长告诉我,总有爷爷、奶奶、小朋友会问她家宝宝:“哎,你的牙怎么是黑的?”

补不补,相信大家有答案了。

02

蛀牙补了又蛀!怎么办?

进入今天的重点!《婴幼儿龋防治指南》(2021年9月发布)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婴幼儿龋是指3岁以下的儿童,有1个及以上的龋失补牙面。只要(补过的或没补过的)有龋齿,都叫婴幼儿龋。

孩子那么小就蛀牙,那不能只关注补牙噢!我们牙医常说:“补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因为补牙只是阻止龋损进展的手段之一,治疗婴幼儿龋的重点是——龋病的综合管理、防治结合。

不然,蛀牙补了还会继续坏,很容易陷入没完没了的补牙循环之中。无可奈何的家长,再给孩子扣一顶容易蛀牙的帽子,这可是个“双输”的结果。

《指南》的大方向如下:

对于婴幼儿龋齿:

治疗原则:以“慢病管理”的方式,防治结合。治疗目的:降低龋活跃性,预防龋损的牙面或牙齿增多(再发龋和新发龋)。诊疗技术:采用风险相对较低,相对简单的诊疗技术,阻断龋坏牙病损进一步进展,最大程度降低婴幼儿龋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的影响,最终阻断乳牙龋向恒牙迁延,维护儿童口腔健康。

划重点——

治疗方法尽可能简单;

但预防战线要拉长;

治疗目的是阻止龋损继续进展。

我们赶紧来看看《婴幼儿龋防治指南》具体提了哪些防蛀建议。

03

有效防蛀之「喂养建议」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对应婴儿学习正确的呼吸、吸吮及吞咽都有明显的优势,但也有研究表明含乳头入睡的婴幼儿患龋率显著高于不含乳头入睡者。

因此《指南》中建议:应避免养成含乳头或奶嘴入睡的习惯,并减少夜间喂养的次数,6个月后最好不再夜间喂养。

卓正的小建议:有些宝宝戒夜奶、奶睡十分困难,还请妈妈们不要焦虑,可以咨询儿保医生和齿科医生,为您个性化定制防龋方案。

避免致龋菌的传播

看护者不要口对口亲吻孩子,也不要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或者使用过的餐具再给婴幼儿使用。

温馨提示:成人口中的致龋菌到了宝宝嘴里,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戒奶瓶

1岁左右开始使用水杯或吸管杯,1岁半脱离奶瓶,不用奶瓶当作安抚奶嘴。

控糖

别往奶和辅食里加糖,没满1岁不要给果汁、软饮和甜点。1到3岁前每天果汁含量建议低于120毫升。

04

有效防蛀之「口腔卫生习惯」

口腔卫生习惯养成要趁早

出牙前,用纱布。每天使用纱布为孩子擦拭牙龈,母乳喂养者注意乳头的清洁,人工喂养者注意奶瓶的清洁和消毒。

出牙后,刷牙及用牙线。每天都要为孩子刷牙噢,建议使用保健牙刷(小头、长柄,刷毛硬度合适,末端磨圆,戳此查阅科普)采用圆弧法刷牙,注意睡前不再进食。牙齿建立邻接关系后(两颗牙挨在一起),每天使用一次牙线。

口腔检查也要趁早

在第1颗乳牙萌出后的6个月内(通常是1岁以内)进行第1次口腔检查,评估患龋风险。此后,低风险每半年检查1次,高风险每3个月检查1次。

如何评估患龋风险高低?

如果婴幼儿存在以下因素的一项,即可判断为高风险:

母亲或主要看护者过去12个月内患龋;

每天2次以上进食含糖食品或饮料;

含奶瓶入睡或睡前进甜食;

口内有龋齿,或者补过牙;

龋活跃性检测显示高风险。

免责声明:本平台上所有的信息都是收集网络公开的资料,广大朋友要自己判断、谨慎使用,由此产生后果本网站概不负责。